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人格健全,有所作为的人。然而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否,各方面能力的挖掘和巩固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

俗话说:三岁看六岁,六岁定终身。也就是说,从小孩子所处的环境氛围会潜移默化地深植于孩子潜意识里,影响着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项能力发展以及成长外显的状态。

比如倾向于情绪导向的父母,孩子容易焦虑暴躁,在群体生活中显得不合群。

朋友的儿子轩轩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常常被老师留堂,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和同学起纠纷,听他们老师说,轩轩太调皮捣蛋,没有小朋友愿意陪他玩。作为家长,看到这种局面当然很焦急,一方面心疼自己的孩子被孤立,一方面又恨铁不成钢。只能多多监督他的学习状况和多跟他讲道理,学会和其他小朋友好好相处之类的。

有一回老师打电话到家里“报告”轩轩的行为:“你儿子字写得不好,上课老走神,作业也总是最后一个交,做什么都拖沓。”

接到老师的投诉电话,做母亲的听到自己的孩子被各种否定,心里当然不好受。于是就本能地反驳道:孩子还小,还刚在学写字,字写得不好看纯属正常;上课走神,小孩子都会这样;做作业速度虽然慢了些,但是好歹都完成了也上交了······

面对她的对抗态度,老师被气得挂了电话。

那天刚好身为教育心理学老师的妹妹在家里做客,听到她对待老师的态度后,惊呼一声:姐,我终于知道轩轩为什么情绪那么暴躁,成绩也不好,还被小朋友们孤立了。

朋友一听,赶紧问:“那是为什么?”

朋友的妹妹正了正身子说:“这还用问吗?父母啥样子,孩子就啥样子。

孩子身上所显现的特质不可能凭空出现,一定是通过学习模仿亲近的人身上的特质从而汲取为自己身上的特质。”

朋友一听,说:“胡说,我和他爸两个人的人际关系好着呢,也都是高学历人才,他怎么就不汲取点好的。”

妹妹说:“姐,你们的社交圈,轩轩可看不到。轩轩能看到的,就是家里和学校这两个大环境。你面对老师的控告,你无法给予理解和体谅,并提出合理化处理方式,反而任个人情绪发泄,直接驳回老师。你之前被叫去开家长会,面对老师关于孩子的不良反馈,你一定也是这种状态,而这些轩轩都看在眼里。”

“我只是觉得孩子被否定,我怕他自尊心受挫,作为妈妈想给他鼓励和支持。”

“我记得没错的话,以前轩轩还在幼儿园的时候,他因为推搡别的小朋友,结果被老师罚站,你去接孩子知道这事后,揪着没有任何孩子受伤直接和老师吵架,极力维护孩子,觉得是老师的错。我知道你心疼孩子的心情,可是不分青红皂白,事事与老师唱反调,只会助长孩子的负面对抗老师的情绪。轩轩现在就一直是这种状态。小时候,我们自己都有这样的体验。不断被老师否定,就会产生厌恶情绪,那个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学习成绩就会很不理想。”

看朋友没有说话,似乎有所意识,妹妹继续说:对于孩子来说,他所接触到的社交环境就是家庭和学校,而他的处事方式和与人相处的交流方式是通过学习亲近的人习得的。你们与老师的沟通方式,处理与老师的冲突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商高低。现在轩轩只要一遇事,就脾气暴躁,没法和其他小朋友好好相处,其实也正是由于家长没有以身作则。

你们虽然发现了孩子身上的问题,但是却也没有讲究教育方法。对孩子讲道理,仅仅是讲道理其实没多大作用,还得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对这个年龄的孩子的理解能力来说,大道理是很抽象的。这样就导致孩子无法接收到你想要传达的信息,孩子也不可能按照你的想法作根本改变。

面对老师的反馈,当着孩子的面过度维护,你自以为是支持和鼓励,其实是在纵容,这样会导致孩子失去最基本的是非辨别能力,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换位思考,情商自然高不到哪里去。”

听到妹妹的点醒之后,朋友才突然恍悟过来。

过几天去参加家长会,关于轩轩的情况,朋友真诚地向老师表达感谢,表示看到了老师的劳累,体会到老师的不容易,并向自己之前的消极态度向老师道歉。因为态度诚恳,老师从最初谈话的控告变成最后提出来孩子身上不少优点,比如聪明,学习吸收能力快等。

另一方面,面对孩子问起老师对他的评价时,她不再指责孩子,而是把老师的话翻译成“老师说你写字很有潜力,平时多练练,就能写好;而且你很聪明,只要上课不要捉弄其他同学,集中精神听讲,成绩会好起来的。”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如果家长身上完全没有的特质,讲再多的道理,孩子都无法去习得。对孩子进行指责不见得有效,而帮助孩子理解情绪,常常能有意外的收获。

和菜头说:最好的沟通方式就是和善的语气,坚定的态度。

家长和老师之间本就是拥有共同目标——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出类拔萃。如果能够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共同战略方式,默契沟通相处,使得家长、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三角关系得以巩固、信任、理解、彼此接纳,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无疑是百利而无一害。

讲到这里,一定有人会问:那家长和老师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在孩子面前,家长应该如何避免与老师冲突,维持与老师的良好关系,为孩子的人格健全和智德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